目录
摘要:
本文先简述了近40年的全球民主化浪潮;然后例举全球化现象是什么;并从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分析,指出为什么民主全球化是必然的;顺便指出非暴力运动的优势。本文的启示是,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是孤立的,中国的民权运动或其思维,应进一步关注全球化或国际化。
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圣经:马太福音24:14
一、 近40年的民主全球化简述
在经历了不寒而栗的一战(1914-18)、二战(1939-45)和冷战(1945-1991)以后,国际体系已经是全球维面了。
但直到20世纪晚期,政治学家才彻底认识到,经济、技术、文化、政治的全球化现象,让世界变成了“全球村”,这就彻底改变了对世界的理解。
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非)组织已经日趋重要,所有国家都处于互相联系和互相依赖的国际网络中,其自主行动能力都已大打折扣[1]。
1.1 冷战结束的前奏:经济全球化
1980年代以来,全球化在经济、技术、文化和政治方面,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如世界贸易水平的日益提高,金融和外汇交易的巨大增长;新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产生,提供了迅速接受全球观念和讯息的渠道;世界各处均能得到全球商品。
经济全球化,贸易壁垒被降低、外汇管制被终止、资本投资流动更自由,削弱了国家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尤其是难以抗拒重建自由市场路线[1][2]。
经济全球化,也加速了全球民主化。
70、80年代,以高压统治和以军人主政的美国盟友,如葡萄牙(1974年4月,康乃馨革命)、西班牙(1976年)、希腊(1977年)、台湾(1987年)、韩国(1987年,6月民主运动)等国家或地区,先后出现民主化浪潮。
1.2. 90年代,冷战的结束
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共产主义阵营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加速了共产主义的崩溃[1]。
1989年6月4日,在中国大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学运,虽然遭到中共屠杀镇压,却直接改变了世界的版图,促使第三波民主化达到高潮[3]。
邓小平可能在想,我们在北京开枪先镇压,其他共产主义国家跟着学即可。然而,事与愿违,北京的64屠杀事件,却促使整个东欧民主化达到完美:大型的示威抗议淹没了共产党领导人的镇压部队,推翻了所有苏联式的共产主义政府。
1989年6月4日,波兰,在六四屠杀数小时后,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波兰政府后来还发行了系列纪念天安门事件的邮票。
1989年8月,匈牙利政府开放其奥地利边境,促使上千东德人通过匈牙利逃往西德。同时,匈牙利政府拒绝东德政府的要求:关闭逃亡边境。
1989年10月,匈牙利成为民选政府。
1989年10月,达赖喇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向圣雄甘地的非暴力运动致敬,从而国际社会彻底否定中共的64屠杀。
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发起天鹅绒革命,建立了民选政府。
1989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成了东欧民主浪潮的最高点,象征了共产主义在整个欧洲大陆的全面瓦解。
1990年,保加利亚实现自由选举。
1990年,在德国,见识到中国64事件的后果后,戈尔巴乔夫同意了两德统一[3]。
1991年,前苏联解体,冷战正式结束。从此全球国家之间的战争、种族战争、革命战争、难民的危机,都大幅减少。
在东欧,大量国家开始了一段长时间的繁荣经济,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波罗的海国家,现在已是发达国家。苏联解体,大量新的自由民主国家出现,他们享有政治自由、言论自由等权利[3]。
民主浪潮还远袭南美,如智利在1989年12月实现民选。
福山(1992)等学者[1][2]认为,西方最终“赢得”了冷战,因为只有美国式的自由民主,才提供了经得起考验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前苏联经济的结构缺陷,是中央计划体制效率低下和更早时期的改革失败,当局无法满足人们对西式消费品和政治自由的需求,这些都削弱了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政权的合法性。
1.3. 21世纪初的“新世界秩序”和中亚颜色革命
“新世界秩序”, 是对国际规范和道德标准的普遍认可,鄙弃了冷战时代的意识形态冲突和核武器恐怖平衡。它承认和平方式解决纠纷、抵抗侵略与扩张、控制并削减军备、尊重人权来公正对待国内人民[1]。
1990年8月,伊拉克吞并科威特,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结成广泛联盟,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驱逐了伊拉克的势力。
1994年12月,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正式成立,以处理国际危机。
1999年,北约进行“人道主义干预”,将塞尔维亚势力赶出科索沃。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和五角大楼遭到毁灭性恐怖主义袭击,强烈地表明了美国极易受到世界其他地方事件的影响。
美国对911事件的直接回应,是空中打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
“新世界秩序”期间,“世界警察”美国,利用知识资本和先进技术,显示了强大力量,与追求掠夺和征服的早期霸权国家不同,美国结合了自由民主的原则,更为关注政治自由和自由市场的传播[1]。
当然还有更深层的紧张因素,是外部威胁的存在促进了内部的凝聚力,给予社会目标和认同感,如民主国家担心极端伊斯兰分子的恐怖主义袭击,极端伊斯兰分子和独裁国家担心全球民主化的浪潮。
2000年代,中亚各国的颜色革命[4],参与者们拥护民主、普世价值等,以和平和非暴力的方式,成功地使政权变更,颜色革命还向中东、南美等地区蔓延。许多运动直接由学生和反对派政治人物共同发起。
2002年10月,巴西实行民选。
2007年,缅甸的“番红花革命”,后来成为民选国家。
1.4. 10年代初的“阿拉伯”之春
2010年代初,中东“阿拉伯之春”的系列社会运动[5],是以“民主”“经济”等为主题,大多采取网络串连和公开示威游行。 “阿拉伯之春”如潮水般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稳坐江山数十年之久的政治强人和独裁者,如多米诺骨牌般地倒下,如利比亚的卡扎非。
1.5. 2014年的全球大事件
(1)委内瑞拉:2014年1月—6月,至少有6369场抗议,平均每日35场。
2月17日,南美国家联盟声明:“我们敦促委内瑞拉尊重其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民主原则。”
2月27日,欧洲议会声明,“只有尊重基本权利、建设性和相互尊重的对话和宽容,才可以帮助委内瑞拉想办法摆脱目前的暴力危机。”
(2)朝鲜:2月17日,联合国首次发表朝鲜人权报告。
(3)乌克兰:3月,与乌克兰亲俄罗斯武装冲突,俄罗斯派遣25万海军陆战队士兵,强行将乌克兰领土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还派遣30万地面部队,占领乌克兰的东部两个州。
(4)香港:6月20日–6月29日,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举行“6.22民间全民投票”。
9月28日,香港大学副教授戴耀廷宣布启动占中运动,并演变成持续78天的雨伞运动。
(5)越南:8月,越南60名著名越共老党员,公开要求“废除社会主义的错误道路,转向民族和民主的道路”。
(6)古巴:12月,美国与古巴同意恢复外交关系,2015年1月,古巴释放53名政治犯。
(7)法国:1月7日,法国《查理周刊》巴黎杂志遭到穆斯林激进份子恐怖袭击,导致17人死亡,全世界网友自发性发起“我是查理”的串联活动。
1月11日,有400万法国居民,不分民族、宗教、性别、老少上街示威游行,捍卫自己生活的方式和权利。近50个国家的总统、总理、高官参加,包括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德国、俄国等。
(8)中国:中共除了打了一大堆的大老虎,如周永康、令计划、徐才厚等以外,还压制了香港的真普选。
此外,委内瑞拉对华500亿美元贷款违约,不还钱,也不给油,不过,财大气粗的中共担心其步古巴后尘,倒向美国,仍贷款200亿美元给委内瑞拉。问题是,强大的前苏联也无法支持世界各国的独裁,何况是区区的中共。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页岩油技术),油气价格估计只会降低。拥有石油的独裁者们,走着瞧。
1.6 谁是下一个倒台的独裁者?
民主运动一直在相互激励[6],独裁国家越来越少。今天未普选的国家只有三个:中国、北朝鲜、古巴。
问:谁是下一个倒台的独裁者?
或许是在南美(美国的后院)。古巴已开始倒向美国;而委内瑞拉与别的集权国家不太一样,反对派还是有着相当活动空间。
也或许是在阿拉伯国家。
谁是下一个?走着瞧!
二、全球化现象是些什么?
全球化可分为经济、技术、文化和政治四种形式[1]。有关全球化的一些基本现象如下:
(1) 经济全球化:现在任何国家的经济体不能自成孤岛,经合组织(OECD)表示“在全球经济中,生产是国际化的,金融资本可在各国自由迅速地流动”。冷战的结束,使更多的国家纳入全球自由市场体系。联合国等各超国家机构的成立,最重要的直接原因,就是期望经济的稳定。
(2) 文化全球化:世界某地区产生的信息、商品和观念,进入全球流动,“拉平”民族、区域和个人间的文化差异。它部分地受到跨国公司、全球商品所驱动。不过,除了无所不在的好莱坞电影、耐克跑鞋、星巴克咖啡屋,向世界兜售商品,都要受本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制约。
(3) 技术全球化:各学科、硬技术和软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先决条件,如科学、计算机、信息、卫星、移动电话、互联网、交通、金融贸易等;
(4) 国际组织的兴起:
国际政府组织管辖的,是若干国家的国际区域,具有跨国特征。如联合国、北约、欧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提倡各国家采取协调行动而不牺牲国家主权。有时,超国家机构能将其意志强加于民族国家。比如1999年,北约为结束塞尔维亚对科索沃的占领,而进行的军事干预。
举例说,欧盟是如何诞生的?这是由于:
(a) 自由与开放的贸易,能提高经济效率和推动科技进步[2],如欧盟的空中客车,可以与美国波音抗衡;
(b) 国际组织比国家有更高的道德权威[1],欧洲各国精英相信,协调行动比独立性,更能服务于国家利益。
国际非政府组织,长期运作所积累的道德权威和专业知识权威,使其在专业领域,享有极高的国际影响力[1]。比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3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无国界医生(1999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国际特赦组织(1977年诺贝尔和平奖)等。
(5) 国际区域化:首要推动力是经济的,然后是文化的、战略的因素推动了其发展,如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
(6) 政治全球化:强调非国家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因素。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技术全球化,还包括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国际集团的活动,使政治全球化成为可能。它反映了认同国际主义和世界政府的理想主义信念。它显然滞后于经济全球化、技术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
(7) 非暴力全球化,是政治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东欧,只有罗马尼亚(1104人死亡)和南斯拉夫,是流血形式完成的政权更替。
理想的非暴力运动,与权力、非正义和不公正现象斗争,就像东欧(如波兰)、南美(如智利)、亚洲(如台湾、缅甸)、非洲(如南非)各国的正义转型,各方无需付出太多的代价(无需恐惧大面积地,被惩罚或被清算、战争或屠杀引起的家破人毁、经济崩溃),代价甚至可能微乎其微(如智利、台湾、缅甸),就可实现社会和解,从而为人类社会带来自由、平等、安全、尊严和繁荣,实现了人类追求幸福的权利。
现在全球化的国际关系,超国家机构、跨国团体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也越来越大[1],如绿色和平组织、世界银行、世卫组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可口可乐公司、罗马教廷等组织机构,被认定为与法国和阿根廷完全一样的国际行为者。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全球化就是同质化。当然,全球化也仍然伴随着地方化、区域化和多元化。
三、为什么会全球化
各项技术和全球媒体企业的高度发展,使规模巨大的全球货币等金融市场,能对世界任何地方的经济事件做出迅速的反应,电话讯息、电视节目等,也可瞬间传送到全球―――新的全球化模式将成为必然。
3.1 经济的原因
全球化的核心,始终与自由市场相关,因此本质上带有新自由主义的色彩。
经济学家用数学严格地证明[2],在自然状态下:
(1) 自由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实现普遍繁荣、增加机会,使富者更富、穷者变好;
(2) 国际贸易:每个国家都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形成国际分工,使彼此受益,且小国获利相对较多;
(3) 拆除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可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世界各国也发现参与国际贸易,是有利可图的[2],理由如下:
(1) 生产条件的多样性,各国在自然资源和要素禀赋之间存在的差异。
比如,美国和澳洲等,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粮食和矿产;
日本和韩国拥有专业化生产的制成品,如小汽车和照相机。
(2) 各国偏好不同:如瑞典人非常喜欢吃肉,挪威人则偏爱吃鱼。
(3) 生产成本随规模递减,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贸易促进专业化,专业化则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经济通向繁荣的最佳途径;
(4) 磋商和仲裁解决贸易冲突,以免1937年式的经济危机,引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从而为二战埋下祸患。
所有这一切,也正是成立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根本原因[1]。
3.2 政治的原因
福山(1992)[1]和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萨缪尔森[2]说,20、21世纪,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经济发展与政治自由的紧密结合。
伴随自由市场的经济全球化,促使人们普遍接受自由民主的原则和体系,如市场自由化、信息自由化等。只有开放和民主的社会,才能包容市场经济所释放的种种压力。
为什么政治自由(民主政治制度)可带来经济繁荣?
耶鲁大学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分析指出:民主国家有以下的优势[2]:
(1) 更支持教育:受教育的工人更有利于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
(2) 法治更严格:司法更加独立;从而财产权得到充分保障;合同条款更有效地实施;各种管制更有利于竞争和创新,很少有政府和政客随意干预经济的情况。
(3) 信息交流:现代经济的发展更依赖于信息自由的交流与传播。比如全球金融市场,先前几秒的鼠标点击,就能赢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不会出现像中国大陆的互联网边界审查系统GFW。
借助于现代各自然学科、各社会学科和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民主制度,即可修复市场经济制度最深处的裂痕,也可提高经济的效率和公平,却不必付出过多的社会资源[2]。
事实上,近百年的统计数据,也清楚表明了以上的所有事实[7]。
不过,全球化在两方面损害民主[1]。
(1) 跨国公司:拥有的经济权力,可有效地规避民主控制,并有可能掌握政治权力,如通用汽车、壳牌石油公司、中国的华为等。
(2) 独裁国家:如中国的民主全球化落后于经济全球化,摧速产生中国大陆更多的民主赤字、环境污染、人权灾难、巨额腐败。
怎么办?
世界民主观念应运而生,进一步强化欧盟、联合国、全球经济治理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力量和作用,他们独立于跨国公司的利益,并更加关注人权、经济正义和环境保护等议题[1]。
主的灵在我身上,…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注:所以天国的福音,充满着自由、平等、尊严、安全和繁荣)―――圣经:路加福音4:18
2015年1月24日,王衡庚于墨尔本
四、附录:全球化下的一些国际政治术语[1]
(1) 全球化:指地方、国家和全球事件之间不断发生互动,而形成的复杂网络,这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愈来愈受到遥远之地所发生的事件和所做的决定影响。其中心特征是,地理距离和国家领土边界日渐不重要。
(2) 国际主义:是以跨国或全球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实践,它根源于自然、人性(基于人类生理相似性)的普遍主义假定。自由主义的国际主义强调,普遍人权最终享有比民族最高权威和更高地位的信念。
(3) 国际(新)理想主义:强调道德价值和法律规范,尤其是尊重人权和民族独立的实践价值;它假定,国内和国际层次的人类事务,都以协调与合作为特征;强调远离强权政治;它以国际主义为支撑,其推动力是冷战时代核毁灭发生的可能;
(4) 人道主义干预:当某国严重侵犯人权时(如大规模驱逐或灭绝无自卫能力的人)、外交手段业已用尽的时候,为追求人道而非战略目标的军事介入。它认为人权是普世价值;认为战争只有以道德目标为基础,才能动员更大民主支持;它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对他国人民负有道德责任;比如打击ISIS组织。
(5) 联合国:联合国宪章对欲加入国家规定了最高的国际行为标准,如放弃使用武力(除了自卫)、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相互合作以确保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承认国家主权和自决权。其核心是奉行集体安全原则。联合国投票实行一国一票,所以许多国际事务,常为发展中国家把持。
不过,联合国享有独特角色和道德权威,因此在2001年,联合国及其秘书长安南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6) 国际法:对国家具有约束力的、尊重道德原则、确立秩序的手段之一,因而使和平解决国际冲突和地方冲突成为可能。
五、参考文献:
[1] 《政治学》第7章(全球政治),海伍德(英国)。
[2] 经济学,萨缪尔森(美国)
[3] 冷战,维基
[4] 颜色革命,维基
[5] 阿拉伯之春,维基
[6]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7] 自由民主国家在统计实证上的优点,https://cdcparty.org/advantage-of-freedom-democratic-system/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