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文化理论(The Culture Theory)

文化理论(The Culture Theory)

 

一、序 言

开篇语:凡喜悦耶和华的,必为耶和华喜悦。

 

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升起,有没有你我地球照样都在转。

可列位呵,世事凡尘,纷纷纭纭。这刚才还高高兴兴地在看奥运会,过几天突然发生了毒奶粉事件。

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的本质是什么;人们对宗教为什么会那么虔诚?它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富裕的宋朝为什么会打败战,崇祯皇帝是怎样输掉明朝的?

……

我喜欢历史、文学、哲学和数学等,于是对有些社会现象就会产生有关文化的思想或其片断。当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时,我就猜测美国可能会攻击阿富汗,但我决猜不到美国继而会攻击伊拉克。当时,世界正热烈地讨论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于是我也产生了对文化和文明的一些思考。

不久之后,发生了一些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许多人都在猜食品安全等有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会不会进一步更严重。当时人们都在谈有些人主要是没有什么信仰。我们许多人都担心食品安全事故可能会进一步增多。就在2008年,发生了严重的、令人心痛的毒奶粉事件,这对我们都是一个极大的震撼!我们的担心并不多余!

于是我开始探索文化或文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

文化理论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而它的内容相当抽象。就象数学一样,正因为它抽象,所以它更有用。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万有引力是客观存在的。两个个体,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作用,社会文化规律会有偏差,但对一个群体内部与群体之间的总体作用,即文化的基本规律,它同万有引力一样,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都受着这个基本规律的影响,任何人都没有例外。

 

二、前 言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离不开五花八门的各种文化。在历史上,有古罗马文化、古印度文化,现在的法国文化等;在国家上,有罗马文化、印度文化等;在民族学上,有印第安人文化、汉人文化等;在宗教上,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当然还有其它无穷多的小教派;按行业来说,有服饰文化,网络文化,建筑文化;……

如果说,“能够像一条直线、一个三角形或一种化学元素等那样,把‘文化’这个词言简意明’,这是件令人愉悦之事”[布罗代尔,文明史纲]。文化到底是什么玩意?能否象一个小闹钟一样,打开看一下,即能否解剖文化?

更进一步,如果说,人类社会文化的规律,能象欧几里得的平面几何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给出几个最基本的公理,然后就能演泽这个世界,那该有多么美好。

那么,文化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它遵循什么样的法则?文化的规律又是什么?它有什么基本的特征?它的结构是什么……

倘若说,我们能把这些理论确实弄清楚,这对研究社会的发展,就象利用万有引力来认识太阳系的运行或是制造卫星上天一样,能像牛顿第二定律F=ma来认识和制造汽车一样,一定会有大大的益处。因为我们就能通过这些理论来研究一个国家、民族、宗教,或者任何一个行业的生存或灭亡、发展或衰退的一般规律。

本书所作的,就是试图尽可能系统地研究这一件事情。

有人会说,社会的研究,比自然的研究复杂多了,因为社会更加复杂。此外,社会文化的研究,会不会陷入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机械主义唯物论?

对于第一个问题问答是,自然界不比社会界更简单,而是更复杂。就已知的社会,只限于地球这个小小的星球,且时间也最多不过是几万年;反之,在宏观方面,宇宙是那么的大,也不知道边界在哪儿,它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到什么时候结束;在微观方面,比质子、电子还小的是夸克,那比夸克还小的还有吗?就这样一直都可能研究下去。

对于第二个问题回答是,不会,因为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各种学科的产生,早已与19世纪或20世纪初,不能同日而语。这些学科中,尤其是心理学、社会学、系统学、混沌学、概率统计、博弈论、模糊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的产生与发展。

我们有什么思路,可以为我们研究文化理论?

例2.1 欧几里(Euclid)平面几何

公元前300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的平面几何[?],是这样形成的:定义了一些点、线、面等最基本名词的概念,规定了原始的5个公理和5个公设,通过逻辑推理,得到一系列的几何命题或定理,形成了欧几里得几何学。

2.2.Shapley公平三原则[??]

例子:一个老板加一个工程师,可以赚到3万块钱。这两个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少任何一个人,都赚不到钱。在这两人的基础上,雇佣一个工人,可以提高 3 万块的利润,雇佣两个工人,可以再提高3万块的利润。加第3个或更多工人则不能再增加利润了。那么这 4 个人在一起赚到了 9 万块钱。怎么分配,才是最公平的?

为了解决此问题,1953年,美国数学家谢卜勒(Shapley)首先提出了如下的谢卜勒公平三原则

原则1:同劳同酬,若两个人做同一份工作,两人报酬应相同。又叫无差别原则。

原则2:不劳不酬,即利润只属于工作者;

原则3:多劳多酬,如一人兼做两份工作,他应得到两份报酬

然后,谢卜勒用严格的数学推理解决这个公平性问题。答案是,老板和工程师各拿 3 .5万,两个工人各拿 1 万。

2.3.《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
1971所著的《正义论》的理论基础,是在原始状态的无知之幕下的两个正义原则,研究探讨了社会的正义

 第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拥有可以(与别人类似自由权并存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权。

第二,对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应能使这种不平等不但(1)可以合理地指望符合每一个人的利益;而且(2)与向所有人开放的地位和职务联系在一起。

2.4. 蝴蝶效应与混沌学(Butterfly Effect and Chaos)

 研究一个系统的演变过程对初态非常敏感的学科,称为混沌学蝴蝶效应是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对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一种依赖现象。19721229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E.N.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提出一个貌似荒谬的论断:在巴西一只蝴蝶翅膀的拍打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产生一个龙卷风,并由此提出了天气的不可准确预报性。今天的气象学家承认,未来精确的天气预报超过两三周成为不可能。但这一个结果,并不是对于天气预报,我们就无可作为。

评注:2.1-2.3,他们都是先有一些最基本的定义(例2.4除外),然后是给出最基本的假设,最后通过严格的推理,来达到研究他们的目的。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而例2.4,也启示我们,对社会文化的研究,有时未必要用确定性数学,常常还需要非确定性的数学工具。

 

本书《文化理论》的特点:

1.重新给出文化的定义。我们要求这个定义要尽可能的达到完美:文字简洁、叙述准确。要经的起长时间的考验。

2.给出文化的基本法则。其它文化的一些原则或文化现象,可以从这些基本法则中通过推理而得到。

3.给出文化的结构。

4.给出文化外显现的特征。

5.利用文化的基本法则、基本特征和文化结构,来研究社会的规则(道德、法律、体制),并举例国家、民族、宗教、行业的形成、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事实,以说明文化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合理性。

6.给出社会文化现象优劣判断的标准。

7.借用数学工具来研究社会文化的现象,尤其要解释中国当前文化的现象。比如,用数学工具研究三权分立与一党独裁、自由与专制等,在现在的社会中,到底哪一个好。我们还可以用数学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历史会在一个圈中自个儿的循环;为什么在现在的社会,“裙带关系”对社会是有害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两分法现象,和谐的本质。

 

三、文化的定义

至于文化的定义,许多社会学家努力地做了很多努力的偿试。

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共收集了166条文化的定义。比如:


1.泰勒(1871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理、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属描述性的定义)


2.帕克和伯吉斯(1921年)一个群体的文化是指这一群体所生活的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而这些社会遗传结构又因这一群体人特定的历史生活和种族特点而获得其社会意义。(属历史性的定义)


3.威斯勒(1929年)某个社会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被称作文化,它包括所有标准化的社会传统行为。部落文化是该部落的人所遵循的共同信仰和传统行为的总和。(属行为规范性的定义)


4.斯莫尔(1905年)“文化”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的人们为试图达到他们的目的而使用的技术、机械、智力和精神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人类为达到个人或社会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属心理性的定义)


5.亨廷顿(1945年)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属遗传性的定义)


6.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现在文化的定义不下200多种,但他们的定义不尽完美,比如它们比较啰嗦,或不完整。为此我在下面给出一个新的定义。

 新定义3.1文化是一定生态环境的某个群体,在共同生存意志的体现下,认识生存环境时所继承和创造的,赖以追求共同美好生活的,有共享或共享倾向的生存规则系统。

思想来源:

1.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

2.普通心理学。[???]

定义说明:

1.定义的要求:叙述准确、简洁、全面而无遗漏。简洁已经肯定了,我们还要验证其它的要求。

2.比较以前的文化定义:新定义基本上都包含了以上定义的内容。

3. 普通心理学: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因此,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观意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评价阶段和意志阶段(决策阶段)。相对独立的生命科学参照元素为:智商、情商和意商。

  注释: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现在比较文化的定义和普通心理学:

认知:“认识生存环境时所继承和创造的”;

情感:“赖以追求共同美好生活的”;

意志:“在共同生存意志的体现下”,其目的在于“有共享或共享倾向的生存规则系统

4.定义的优点:定义还指出:

(1)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模式,它体现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人为适应各种环境所创造的生存模式

(2)文化是一个系统,文化不仅有其内容而且还具有其结构,因此是一种内部之间和环境外部相互联系的系统。

在定义中,文化有五个要素:生态环境、主体、生存意志、继承和创造的、规则系统。

(1)文化的生态环境包括一定的历史(时间)环境、地理(自然)环境、精神(心态)环境

(2)文化的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生态环境的某个群体。

(3)文化的生存意志,是文化主体共同拥有的,是文化主体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群体意志的体现个体和群体的一切行为,都是首先围绕其生存,继而追求美好生活而行动,包括国家、宗教、政党、民族等的存在和发展。它从根本上指明:生存意志是主体文化改变的根本原因

(4)继承和创造的内容包括:各种物质文化(自然规律)、社会文化(社会制度、宗教等)

(5)文化有一个规则:文化主体在生态环境里,在生存意志的体现下,继承、发现或创造了共同的生存规则或生存秩序。文化规则包括物质规则(继承、发现)和社会规则(继承、创造)。物质规则包括各种自然规律。

 我们举例来说,在社会文化中的社会秩序是指道德生存式样―法律这一条社会文化基线。这是因为,文化主体共享或共享倾向的生存模式,在共同生存意志的体现下,产生了道德或宗教(包括遵守秩序的权利和责任),又在生存意志的体现下,约定或强制定出一系列的社会规则(社会秩序或社会制度),强制文化主体遵守一些核心的道德和秩序,就形成了法律。

当文化主体的生存意志脱离文化基线时,主体文化就会发展或退化。在社会文化中,主体为其生存,社会秩序:道德生存式样―法律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四、社会文化的五个基本法则

——–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圣经,腓利门书12:28]

    有了文化的定义,就象欧几里得几何有了点、线、面的定义一样。接下来我们需要社会文化的最基本法则,就象欧几里得几何中的5个公理和5个公设。在这最基本法则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探讨一个社会文化是如何运作的。

我们要求这些法则满足如下的一些最基本的要求

1.这些基本法则的条数尽可能的少。这条要求是毫无疑问的。

2.这些基本法则,相互包含的内容尽可能的少,即从数学集合的概念上来讲,这些法则尽可能的是相斥(互不相交)。

3.有了这些基本法则以后,少一条法则太少,多一条又太多。“太少”,则不能完整的说明社会文化的运作;“太多”,即如果再加一条新法则,通过推理,新法则可以从基本法则得到。

结合上面的第2、3条,从数学集合的概念来说,这些基本法则是一个法则集合的互不相交的划分,如下图。

为了引出社会文化的基本法则,我们先回忆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定生态环境的某个群体,在共同生存意志的体现下,认识生存环境时所继承和创造的,赖以追求共同美好生活的,有共享或共享倾向的生存规则系统。

在定义中,含有如下的内容:一定的生态环境(同境)、共同生存意志(相同情感)、追求共同美好生活的(期盼)、生存规则(此规则应含有赏罚规则)。

然后,我们再引入如下的一段话:

任何国家、民族、党派、宗教、行业等其它社会团体,都必须接受以下神圣自然的生存法则,他们优劣的判断也都以认识和接受的程度为其标准:

人类为自身生存而展开的所有活动,都基于遵循并接受神圣的、无偏倚的大自然规律;因此,人类为自身生存而建立的道德与法律,所实施的赏罚,必须得与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赏罚相适宜;基于感受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与惘然,大自然赋予人类对其同类有合作精神的同情天性;基于同情天性,人类为免于对世界的恐惧,才产生社会的公平、正义、博爱和追求幸福权

以上这段话里,包含的神圣自然的五个生存法则:自然同境法则(无偏倚的大自然规律)、同源法则(人类对其同类)同情法则(有合作精神的同情天性)、赏罚同价法则(所实施的赏罚,必须得与的赏罚相适宜)和期待法则(追求幸福权)。

前二条自然同境法则和同源法则,主要是大自然的自然属性;后三条,同情法则、赏罚同价法则和期待法则,主要从属于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

以下我们分别讨论这些基本法则。我们展开研究的思路基本上是

1)给出每个基本法则的定义;

2)说明基本法则的思想来源;

3)基本法则在社会文化中的体现;

4)举例说明这些基本法则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4.1 自然同境法则

——–爱神的,行神的道路,谨守神的典章,使你们可以存活,人数增多;但是,如果你的心偏离了,不肯听从,你们必要灭亡[圣经,申命记 31:16]

自然同境法则,是指在一定生态环境里的文化主体,其所有的活动—-继承、发现和创造,都不得不遵循大自然所有的自然规律。

自然同境法则是社会文化中最重要的法则,它说明社会文化首先是一种自然属性。无任你喜欢与否,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里,自然是指大自然,同境是指相同的生态环境(见生态环境的定义)。

思想来源:

自然学科和历史学科。尤其是物理学、数学、化学、历史学等。

这些自然规律以各种确定性或概率性的作用于文化主体。

1.确定性的作用: 比如物理学中有万有引力、磁力的作用,还有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质量守恒。比方说,任何两个星球之间,必有万有引力的作用。

2.客观的概率性作用:
举例说,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会产生一个Baby,这是确定性的,但生男还是生女,却是各占50%概率的可能,共结果决定于这种结合是“XX”的还是“XY”的偶然。当然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投币,投币的结果是“正面”还是“反面”?

3.不确定性的作用: 比如混沌中一些杂乱无章的现象。在物理学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曾研究过的布朗运动1905年):悬浮微粒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

4.主观概率性作用。例如,某猎人在某山上的某条路,往左走,可能会猎到一头小鹿;往右走,呵呵,可能被三只狮子吃掉了。

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的概率性作用,依然是基于确定性作用;并且主观的概率性作用是基于客观的概率性作用。

尊重自然同境法则的,会得到奖赏,违反它的,就会无情地得到惩罚,即所谓“顺之者生,逆之者亡”。但这种“顺”与“逆”对文化主体作用的结果,显然是综合的。

3.1.1人类对死亡的深深恐惧,尤其在古代,对大自然认识的缺乏,对自然灾害认识的不足,缺少有效的医疗与医药,每一个文明古国,都产生了对神的崇拜。

任何宗教,都是信仰神的,比如伊斯兰教信仰安拉真主。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创建了伊斯兰教,用思维创造了“虚构”的真主。首先,自然人是通过大脑这一自然物质来创造“虚构”上帝的,其次,其虚构的真主和故事,绝大部分,仍然是属于“自然”的,且通过“自然人”来传播。

无论真主是否真的存在,对于信仰了真主的许多教徒,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真主的许多劝说教义,也符合或有意于社会;《古兰经》中的故事,许多也非常富有哲理;《古兰经》中的诗歌,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但是,许多教义是古典的,已经不在适应于现在的社会。伊斯兰教应该学习基督教进行改革,尽早的彻底地实行政教分离。改革的越早,受益的也是越多。布罗代尔??曾说,“所有的改革,以宗教的改革最为困难”。

所以“顺”与“逆”的作用,显然是综合的。

伊斯兰教与美洲印第安人的原始宗教,完全与伊斯兰教的不同,这也是由于宗教产生的时间、地点完全不同之故。一般来说,印第安人的原始宗教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

3.1.2在中国,大炼钢铁,破坏全国大自然的植被;大跃进 喊着最响亮的口号“人定胜天”,于是就有了“亩产万斤”的谎言。“人定胜天”的口号当然可以提,但想得到“亩产万斤”,这明显是违反了自然法则;这些结果导致全国大饥荒,至少饿死二千万人。违反大自然规律,理所当然的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在现在的社会,人类认识大自然规律,即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好处,是无可质疑的。

有句古话叫“人多力量大”,有新近的科技面前,有时变的不堪一击。

3.1.2马克沁重机枪首战应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罗得西亚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某次战争,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然而遗憾的是,类似的例子,在非洲一直在重演。

因此,各国政府都一直不遗余力地发展自身的科学与技术。各大学、各科研机构、各公司等等。

但是不是只要发展科学技术,一个国家或民族只要认识了大自然规律就足够了?第二问题是,如何才能真正有效的发展科学技术?

二战前夕,强大的德国曾经是世界科学中心;二战后,强大的前苏联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美国,比如195710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无论是德国还是前苏联,他们经过短暂的辉煌之后,都相继垮台。

所以,仅仅有这一条规则,是远远不够的。在许多方面,科学和技术无论如何发达,它们都是中性的。科技能为人类带来众多的便利,但同样也能带来众多的诅咒。

就好比现在的中国政府,只要有了在某一方面暂时的科技领先,就沾沾自喜,大肆宣传。殊不知,在邓小平上台初期,中国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所以科技都不太发达,那里,山清水秀。现在呢,已造成了至少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标准,至少10%耕地被污染含镉量超标26倍,至少10%的大米重金属污染严重,等等。这就是科技带来的诅咒了。

例3.1.2 记着80年代初期,日本人在中国偷偷摸摸地盗取稀土,日本人到某个穷山僻野的乡村,对当地老百姓说,过去我们侵略低你们,不好意思,我给你们修路造桥。结果呢,路修好了,桥也造好了,但同时盗走了大量的稀土。当地人还很奇怪,要那么多无用的泥土干什么。

 

4.2同源法则


——
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圣经,马太福音,7:11]

同源法则是指社会文化系统的主体、生态环境、生存意志、继承和创造的内容和生存规则五要素全部或部分有相同的起源。

通俗的讲,文化主体内的某些文化个体,他们含有相同的遗传基因这种遗传基因,可以是从父母遗传下来的、自然的”DNA”基因,也可以是通过学习或某种强烈的认同得来的、广义上的基因。

思想来源:动物学、生物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

因此,同源法则又叫 “血缘法则”,这种血缘,当然是广义上的血缘。

同源法则中首要的是DNA法则。父母总是疼爱自己的儿女,哪怕是中国古代那些极其凶残的皇帝,这绝不仅仅只是儿女直接遗传了他们的“DNA”,儿女还同时遗传或承载着父母对未来的期待。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党派之间的斗争,也都或多或少的体现着同源法则。

在所有各种社会形态,同缘法则或“血缘法则”里有一个政治现象,那就是“裙带关系”,尤其是封建社会各个国家、现在的一些亚洲国家。依靠“裙带关系”而形成的政治联盟或经济联盟,如果不考虑“裙带关系”是否道德或不正当,都是极其稳固的。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他们依靠的,常常是相互之间的信任,而非事情的对与错。先撇开各个文化系统之间的交锋,这种稳固首先是表现在其文化系统内部。

因而,“裙带关系”,在科技不发达、交通不发达、通迅不发达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现在的偏远地区,这种基于“血缘”的“信任”,团结一致对外,对于社会文化系统的稳固,常常是必要的。

但在科技发达、交通发达、通迅发达的今天,由于“裙带关系”常常不理“是与非”,而是盲目的信任,它常常带来伤害。这种伤害,即便是对小集团或一个家庭企业,有时也是致命的,更别提对一个国家了。依靠大量的“裙带关系”,在国家内部的运行仍然是稳固的,但一旦与其他文化系统交锋时,很有可能一触即溃。

一个健康的文化系统,他应该是开放性的,至少,“上帝在关闭一扇门时,会开启另一扇窗”。

3.2.1 1975年柬埔寨的高棉共和国成立时,其国家领导人波尔布特、宋成、英萨利等基本上是利用血缘家属来控制国家,从1975年到1979年,估计共有200万人于饥荒、劳役、疾病或迫害等原因,占当时人口的1/5。当时柬埔寨的人民对他们的政府也无丝毫的办法。但柬埔寨共和国的军队在越南军队面前,却根本不堪一击。这种灾难直到1979年越南全面军事占领柬埔寨后才结束。

在此期间,有些人侥幸逃过一劫,有些人却很不幸运的,没有逃过此劫。有时上帝以还真是投子的方式决定人的命运。

3.2.2现在北朝鲜的政治领导者之间的裙带关系,也有类似的情况。据有位名记者在1997年调查后说,2300千万人中,现已有1000千万人已死于饥饿等等。

 

4.3 同情法则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圣经,罗马书1215]

同情法则,是指文化系统内的主体,在共同生存意志的体现下,为追求共同美好的生活,在某一方面所表现的共同情感。

这里同情法则中的同情,也分为“广义的同情”、“一般的同情”和“和狭义的同情”。广义的同情,是指有相同的情感;一般的同情,就是“感同身受”,即站在他人的立场,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狭义的同情,就是基于“DNA血缘”基础上的亲情。

思想来源: 生物学、动物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

同情法则,是文化的基本法则中,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中最重要的一条同情法则是人类社会这所以产生的基础;同情法则还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内道德产生的基础,再在道德之上,才有法律的制定和法律的执行。

首先,同情法则的作用,最先和最强的,应该是和“DNA血缘”有关的。毫无疑问,母父对子女的疼爱和不计回报的付出,可以说清楚此法则的作用。这种作用,之后才向下一个子系统发生作用。比如说先后是亲戚、家族、宗族、氏宗、民族,等等。

叔本华认为,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性格中的比例。

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在《道德情操论》的第一篇第一章,就是《论同情》,他写道,人类无论如何自私,人的本性仍有怜悯或同情:即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常为他人的悲哀而感伤。最大的恶棍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最强健的人看到溃烂的眼睛时,他们自己的眼睛也常常由于相同的原因产生一种非常明显的痛感。”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应该是对同情法则最好角注之一了。

中国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英国爱丁堡大学一研究人员在《生物学通讯》杂志上报告:通过对958对双胞胎进行调查后发现,基因和环境在形成善良性格方面都有作用,并且女性的善良约50%自于基因,男性约20%,即男性的善良性格主要靠后天培养。

同情法则产生的原因分析

1.基于感受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与惘然,大自然赋予人类对其同类有合作精神的同情天性;基于同情天性,人类为免于对世界的恐惧,才产生社会的公平、正义、博爱和追求幸福权

2.  亚当.史密斯也说“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人类幸福的巨大破坏者,但又是对人类不义的巨大抑制;对死亡的恐惧折磨和伤害个人的时候,却捍卫和保护了社会”。

3.  为了同类之间的合作,这里“自然选择”或“物竞天择”的成份。可以想象,如果某个文化主体没有丝毫的同情之心,他们之间一定会产生内讧,自己伤害同胞,同时也为同胞伤害,这样的文化主体即便是有,也应该很快被自然淘汰了。或者至少,此类文化也无法成为主流。

在不同的文化系统,同情法则有时可能不再发生丝毫的作用,比如南京大屠杀、蒙古在扩展帝国时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屠杀。事实上,屠夫都统一的把异族人看成蟑螂或猪差不多。

同情法则的作用非常强大。

3.2.1孙子兵法在《地形第十》也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3.2.2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起,除了他自身难得的才能外,在他当元帅时,常常与下等士兵生活在一起,所以,无论他在魏国还是楚国,经他的治理之下,只几年功夫,国家都变得骤然强盛。这里还有一小故事,有个小兵的脚受伤长了脓,吴起就亲自上前用嘴吸脓。当时的士兵们都非常感动,唯独小兵的母亲大哭,自从你为他爸吸脓后,他在打战时总拼命,结果战死了,我儿子以后的结局恐怕也差不多,我能不哭吗?”

3.2.3同样,南宋时的岳飞,平时也是与士兵一道,穿布衣、吃粗粮,关心下属军官,经律严明,不轻易干扰百姓,深得士兵与百姓的爱戴。金兵一听岳家军就吓着发抖,“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3.2.4反过来说,如果文化主体的领导团体,没有同情之心,这个国家或民族也会很快衰退或灭亡。比如夏朝末代皇帝夏桀残暴无度,有个酋长劝他:你再不接受规劝,恐怕会亡国。夏桀大怒:你又妖言惑众了,人民有君主,犹如天空有太阳。太阳亡,我才亡。于是全国人民喊叫说:太阳,你快亡吧,我们跟你一块亡。不久后国亡,而夏桀被放逐而饿死。

一般独裁的国家,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很少有同情心。比如,希特勒狂杀犹太人600万。

3.2.5现在的中国,也是一党独裁,权贵阶级有特供,所以对人民的饮食也缺少同情。所以,在中国,“排拒政治变革,由此导致官场腐败,法治难立,人权不彰,道德沦丧,社会两极分化,经济畸形发展,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遭到双重破坏,公民的自由、财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得不到制度化的保障”[?刘晓波,08宪章]。结果是,

“政府为片面追求GDP,已造成了至少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标准,至少10%耕地被污染含镉量超标26倍,至少10%的大米重金属污染严重。”

食用毒奶而出现异常的患儿29.4万人,受奶粉影响的儿童达到3000万。”[王衡庚,毒奶粉,让我们期待…]

在处理同情法则时,必须区分“同情”compassion与“可怜”pity同情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平等,而可怜是基于蔑视、不平等之上的。普通人对于跪着的乞丐的感情就是可怜。事实上,尼采干脆就说 “世人也不需要怜悯”。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下跪文化,即奴才文化根深蒂固。可怜的、含冤的小老百姓,总是跪在地上,乞求着清官的出现。当然,下跪有时确实可以乞求得到,某个个案的正义的实现,但绝无可能得到整个社会的正义和公平。

 

4.4 赏罚同价法则


——–
打人以致把人打死的,必要把那人处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圣经,出埃及记 21:13]

赏罚同价法则是指,社会文化主体在生存意志的体现下,在所继承和创造的生存规则中,所实施的赏罚程度,应尽可能的与大自然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赏罚程度相适宜。

“相适宜”,即人类社会活动应遵循大自然规律,而且也应遵循下面第五个期待法则,即追求共同美好生活的目标

思想来源

1.物理学。三大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

2.进化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3.法律学。在法学上,有一条最基本的法则,就是罪罚相当。

4.动物学、历史学、哲学

赏罚同价法则,是指如下的三层意思:

(1)首先,大自然人类活动的赏罚,是无丝毫偏倚的,如果路子是与大自然相适宜的,也是“一分辛勤,一分收获”;否则,“错一分,罚一分”。

(2)其次,人类所制定的社会文化规则,应尽可能与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赏罚相适宜。

(3)最后,根据期盼法则,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文化主体在集体意志的体现下,为了实现追求共同美好生活的目标,文化规则所定的赏罚应该与目标相适宜。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群体的个体与整体都有期待效应,形成竞争,生存斗争,大自然对其实施赏罚,选择个体差异, 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终于使生物发生了进化,这就是达尔文的“物竞天择”,或者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孙子兵法在《始计第一》中写道: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3.4.1在中国,大炼钢铁大跃进,导致全国大饥荒,中国至少饿死二千万人。违反大自然规律有多大,大自然的惩罚就有多大。

比如现在的中国,2008毒奶事件后,以温家宝总理的中央政府保证,对问题奶粉负有责任的部门负责人要严肃追究法律责任。但在2010年,奶粉受害家长维权者赵连海以寻衅滋事被判2年半。

四川地震后,对校舍垮塌问题,以温家宝总理为代表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再一次表示,会认真追查,绝不姑息。但在2009年,作家谭作人因调查地震中遇难学生和豆腐渣学校,以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5年。

做好事的有良心的人,反而被判刑。政府对人民的赏罚,完全与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赏罚,背道而驰。说明,有特供的权贵阶层已经丧失了对其同类有合作精神的同情天性。所有层出不穷的有毒食品和骇人听闻的豆腐渣工程,都是由于政府的严重失职再加政府的保驾护航之下,才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3.4.2在法学上,有个“罪刑均衡”或“罪罚相当”。最早的罪刑均衡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同态复仇和奴隶社会的等量报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还血是罪刑均衡最古老的、最朴素的表现形式。例如:在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汉谟拉比法典》也曾规定:倘折断自由民之骨,则应折其骨。这些都是最朴素的罪刑相当。

 

几个注意的事项:

1.罪与恶的区分罪恶的语意是违反社会道德底线或最基本的行为规则,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后果。罪表现为客观后果,恶表现为主观故意;罪既是恶的外在表现,又是恶所产生的直接结果,即恶是罪之源,罪是恶之果。衡量罪之大小,必然要探究恶之程度。任何社会的罪与罚既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又必须反映社会民众的主流意识和心理需求,同时还对社会民众意识和行为导向产生引导和暗示作用。

2.  是非、对错、利弊:是非是对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错有其主观的判断,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在生存意志的体现下,人类为其生存而给的判断;而人在具体的行为上,为其继续生存,基本上是按利弊为准则的。

 

因此,赏罚同价法则是社会文化系统的“大棒与胡萝卜”,即指挥棒。比如社会的道德与法律的赏罚,即使不考虑赏罚是否与大自然的赏罚相适宜,至少在短期内,它规定了一个社会文化系统的走向。

 

4.5期待法则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圣经,马太福音,7:7]

 ———-你尽心尽性寻求他的时候,就必寻见。[圣经,申命记4:29]

期待法则是指,在认识生存(生态)环境中,社会文化主体在生存意志的体现下,期待并为之努力的生存状态。

期待法则说明社会文化主体的生存状态的目标。

思想来源: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的期待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

2.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3.达尔文的进化论。

4.历史学、哲学、文学、社会学。

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性情孤僻,善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他的理想女性的美女像,久久依伴,竟对美女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罗狄忒为他的真诚爱情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

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于是,罗森塔尔称这个实验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人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其实,罗森塔尔效应是人类心理暗示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心理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在中国,望梅止渴这个故事也是家俞户晓。

期待法则,是通过生存意志体现的。在心理学角度说,是通过意志强度的三个定律来实现的。

回顾意志的定义: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每一个人具体的行为,是取决于利弊的。为此,我们引入行为价值率的概念(仇德辉,《数理情感学》):

心理学上有一个中值价值率分界定理

意志的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主体自身行为的价值率高差

价值率高差P =行为价值率—平均价值率。

人在意志的引导下,对行为产生选择倾向:价值率高差较大的行为将会不断地加强,否则就会削弱。

行为的价值率高差在从根本上决定着人对于该行为的基本态度与取向决定着人对该行为的价值投入方式和投入规模。

意志强度的三大定律:

意志强度第一定律(对数正比定律):意志强度与自身行为活动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

意志强度第二定律(边际效应定律):意志的强度随着自身行为的活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

意志强度第三定律(时间衰减定律):意志的强度随着自身行为的持续时间的增长而呈现负指数下降。

人的自身行为活动的价值率高差越大,由第一定律,它所产生的意志强度越大,人就会越经常地、大规模地发展这一行为活动;同时,据第二定律,其价值率就会逐渐下降并趋近于人的中值价值率,它所产生的意志就会逐渐衰退,以至最终消失,从而体现出意志强度第三定律。

期待法则说明,人们把对某人或某事始终怀着憧憬、期待、热爱、关怀之情,然后付诸于行动,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期待法则的实施,不能脱离现实,今天得了无花果、萤火虫,明天想摘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无论如何期待,都是不可能的。期待法则首先要遵循大自然规律,即自然同境法则,也要遵守其它三条文化法则。

事实上,期待法则在现实生活中,实在很普通。农民在春天耕种,就是期望在夏天有收获,而且一般而言,其结果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即使是一些动物,如松鼠或猩猩也会实施“期待法则”,比如松鼠会储备食物以过冬,猩猩能够制作简单的工具,以便能够吃到蚂蚁。

期待法则,体现了一个社会文化系统的目标,体现了社会文化系统的社会活力。一个文化主体目标的实现,是通过科学的规划,严格的管理(即体现赏罚),个体的素质、自觉的行动来完成的。

 

4.6五个基本法则的关系

思想来源:

1.  数学,集合互不相交的概念。

2.  心理学,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层次需求。

五个基本法则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

粗略的看,链条:

自然法则赏罚法则(大自然赏罚)同源法则

同情法则赏罚法则(规则赏罚)期待法则,

随着向右,这链条的自然属性不断减弱,而社会属性不断增强。

此外,五个基本法则的关系,并不像如图1所示的那样,并不是严格的互不相交,但图1的思想,仍然是我们研究文化基本法则的出发点。

五个基本法则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如下图2说明:

(图2)

 

 

期盼法则   (第四层)

 

 

 

 

同情法则

赏罚

法则

文化规则的赏罚

 

 

 

 

同源法则

大自然的赏罚

 

 

  自
然 同 境 法 则 
  (第一层)

                 

图例说明:   

图2中有五个法则,分为四层。

(1)每一层法则的遵循与运用,都是基于下层法则基础之上的。

(2)每一层法则的遵循与运用,是无法离下层法则而独立存在。同时,任一层法则的存在,都可以不需要上层法则。

(3)从下至上,随着自然属性的减弱,社会文化属性相应的增强,字体也就相应地变小。

(4)自然同境法则是其它四个基本法则的天然基石。文化主体为其生存,其它四个基本法则的遵循和运用,都首先要遵守自然同境法则。

(5)赏罚法则、同源法则和同情法则、期盼法则,它们的内容是互不相交的

(6)同源法则是同情法则的天然原因。同情法则的遵循与运用,首先是基于狭义的DNA法则的,其次,才是广义的DNA法则。

(7)对于赏罚法则,文化规则中赏罚的建立,是基于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赏罚之上的。

(8)最顶端期盼法则的遵循和运用,是先后建立在自然法则、同源同情法则和赏罚法则基础上的。所有的期盼(期盼法则),是从共同情感出发(同情法则),以赏罚为基准(赏罚法则),而建立的。

当然,这种分法,并不是100%的,尤其是第三层与第四层。

五个基本法则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回答如下:

(1)  自然同境法则是社会文化中神圣自然的天然法则;

(2)  同源法则是社会文化之所以产生的天然原因;

(3)  同情法则是社会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它是文化中个体团结的天然基石;

(4)  赏罚等价法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盘;

(5)  期盼法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活力或动力。

 

4.7结语

——–总而言之,应当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因为这是每一个人的本分。人所作的每一件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圣经,传道书12:13]

任何生物,能够生存在大自然,他们也就多少遵循着自然同境法则,否则,达尔文的“优胜劣汰”就会起作用了;一般的哺乳动物,也多多少少地会遵循“同源法则”和“同情法则”;一些动物如蜜蜂也会对同类实施“赏罚法则”,一些动物如松鼠或猩猩也会实施“期待法则”,比如松鼠会储备食物以过冬,猩猩能够制作简单的工具,以便能够吃到蚂蚁。但所有的动物,从来没有能够象人类那样,对“赏罚法则”“期待法则”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

所以,所有的动物在自然界本身生存能力的判断包括人类在内,都是与五个法则相适宜的综合程度为标准的。

因此,国家、民族、宗教或是行业等社会文化系统优劣性的判断,是以文化主体认识、遵循这五条法则综合程度的多少为其标准。

 

在现代的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判断一个社会文化的文明程度,后三条越来越显得重要。

要提高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水平,即提高社会文化主体整体认识五个基本法则的程度,是通过社会文化每个个体来实现的。

例6.1《七七宪章》(1977,捷克) 首先唤起公民意识:当权者首先应对国家的人权状况负责,但每个公民也有一份不可椎卸的责任。这个责任是双重的,即对历史负责——作为一个公民,你曾做了什麽?和对改善现状负责——你现在能做什麽,和将实际做什么?这种责任是道义上的:首先我们应该说真话,拒绝谎言,恢复做人的尊严。自己的良心应该是行事的根据,做你真正认为正确的事。

唤起公民意识的第一步是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其次是让人们有机会实际上行使这些权利,即号召人们不再像奴隶和无知者一样受人摆弄,人们有说出真话、维持人格尊严、在道义上表态的自由。

6.2 温度:房室的温度是200C。某个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可能是50米每秒,也可能是10米每秒,但每一个分子对房室温度的200C,都是起一定作用的。每一个分子就是文化个体,而200C,所有文化个体综合作用后,社会文化系统特征的显现。这也说明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五、文化原则

待写

 

六、社会文化的特征

这里,我们不讨论有关物质文化的特征。由文化的定义,作为一种共享或共享倾向的生存模式,我们进一步思考它所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具体特征,这对研究社会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1.文化的内容统一性和形式多样性

文化的内容统一性,就象定义所述,无论文化形式如何变化,它们首先反映的是文化主体的生存意志。它们都是认识一定生态环境时所继承和创造的,都是为了追求共同美好生活,都是有共享或共享倾向的生存系统。此外,任何文化的基本法则都是一样的。

文化的多样性包括:

(1)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地理环境、精神环境,文化主体的生存式样是可以完全不同。比如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有唐、宋、明等各朝代。

(2)文化主体的多样性它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国家、民族、宗教、行业中的所有个体。

(3)生存意志的多样性比如在同一个国家,不同阶层的追求存在的明显的差异。

(4)生存规则的多样性比如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不同的生存规则,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教义,等等。

(5)规则显现的多样性文化主体的共享和共享倾向已经指明了包含显型或隐型生存式样。比如,在印度,婚姻自由,他人不得干预,这一个国家法律条文是显型的,但某些地区却有自已的潜规则。比如2008年前,对于食品安监,国家本来有一套法律明文,但安监系统自有它的一套潜规则。

文化的这种矛盾特性,在认识文化和操作文化时就产生简单性与复杂性

尼采说,“真理往往是简单的”,但另一方面,认识真理与执行真理时,却是复杂的有时是困难的。某种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作为真理而存在,往往是很简单的。但它不可避免地要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地理环境、精神状态等受到制约。

2.文化的学习性与适应性

文化首先是一种通过文化交流和学习而继承。文化的交流系统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官办与民办的教育系统,新闻机构等。

群体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规定了个体的某一行为准则。同时,由于文化的创新特性,个体在学习的同时,还会创新,以适应新的环境。比如,我们平常教育不准说谎、要排队,但通过足够多的人发现个体妥善处理此行为方法很有用,那它也会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说谎与插队。

在学习文化时,文化本身的内容是中性的,但文化意志主体在适应生存时,与历史、地理、特殊个体或群体相联系,该文化的意义就会表现出一种倾向性,从而形成文化的中立性与倾向性

3.文化的稳定性与创新性

一定环境的某种成熟文化,由于文化主体首先通过继承,并在生存意志的体现下,在当时环境是作为一个真理存在的、本质上是稳定的,从而在一定历史时期这种文化将继续延续,在一定地理文化事件将重复发生,在当时历史与环境,这种心态将继续保持。这就分别产生了文化的历史延续特性、事件重复特性


同时,各种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会发生地震、外族的入侵等。为了能够生存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主体必须适应环境的改变,从而会创造新文化的内容,使文化不断进步。按照对创新的激烈程度,分为文化改良和文化革命

比如中国人过中国的春节,比如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有些人总是不明白,有些不该发生的事情怎么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发生!又比如各种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故。其实很简单,它是多种文化在利益驱使所表现出来的必然结果。

4.文化的可测性与不可测性

由文化稳定性反映出来的文化的历史延续特性、事件重复特性,一个文体主体在当时事件和未来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比如我就预测到美国可能会攻打阿富汗,不过没有想到会攻打伊拉克;自2002年以来,我们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担心,以后可能还会有某种食品安全事件,但绝没想到会有如此厉害的毒奶粉事件。


文化主体事件发生的预测分为两种,一种是纵向预测,即文化主体未来将要发生什么事件;另一种横向预测,它本质上是一种猜度,就如同浮冰,你可以从浮出的冰猜度整个冰块有多大。

文化的不可测性,本质上是由文化的创新特性这个内因决定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文化体内发生了不可抗拒的事件引起,如天灾,外族的突然入侵。

文化可测性是针对一个文化群体的预测,并不是特指对某个体的猜测。这好比房室的温度是200C,但某个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可能是50米每秒,也可能是10米每秒。类似的,我们不妨把文化主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全体作用称为文化度当然我们也可以探讨如何把文化度数量化,比如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生态指数。

5.文化的包容性与排它性

某种文化是某个群体为生存而共享的,该群体对自己所拥有的文化有一种自豪荣誉感,同时反对或强烈排斥另外某种文化。但同时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也会包容异种文化。比如中国旧社会时期女人的小脚现象,义和团招致自身灭亡的是强烈的排它性,鲁迅的拿来主义是包容性。

6.文化的渗透性与突变性

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在本质是稳定的,但同时其它与之矛盾的多种文化主体会永不间断的进行惊人的渗透,试图慢慢地改变原有的文化内容或其部分内容。

而文化突变的原因,可能是战争引起的文化入侵或是某件重大事件引起群体的震撼。当这种文化受到另外多种文化强烈的攻击,其结果常常是,要么获得惊人的进步或重生,要么获得彻底的重创或毁灭,当然还可能两者兼而有之。比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本质上是喊出口号:“打破一个旧秩序,建立一个新秩序”(却未引进任何其它先进的文化)的结果,欧洲的文艺复兴给欧洲带来的兴起,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则兼而有之。

所以,文化渗透与文化突变的结果,对群体生存的作用有着本质不同,分别会走上文化改良和文化革命的道路。

其中,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四条:文化的内容统一性和形式多样性、文化的学习性与适应性、文化的稳定性与创新性、文化的包容性与排它性

 

 

About cdcparty 115 Articles
China Democracy Constitution Party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