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诺贝尔和平奖的宗旨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的宗旨是表彰“为促进民族国家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军备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基本上,诺贝尔和平奖是对当年全球境况,尤其是危机方面境况的一种反映。
该奖项也授予符合条件的机构与组织,例如,国际红十字会和联合国难民署。
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每个诺贝尔奖最多可由3人共享。
和平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是62岁。
2. 和平奖提名和评选程序
(1) 提名推荐:9月1日—次年1月31日。评奖委员会向有资格提名人,发送邀请函和提名表格。
(2) 资格确认:2月至3月,清理不够资格的提名信(如自我提名者),产生 “初选名单”即小名单。
(3) 初步遴选:3月至8月是咨询与遴选期。挪威诺贝尔学院要送给学院聘请的永久顾问和临时顾问进行评估。
(4) 产生得主:10月初(最迟到10月15日)投票确定,产生诺贝尔奖得主。获奖结果在对外宣布前几分钟电话通知获奖者。
(5) 颁奖:12月10日(诺贝尔生日),和平奖颁奖在奥斯陆市政厅举行。
(详见:http://www.nobelprize.org/nomination/peace/index.html)
(2) 国际法庭(在荷兰海牙)的成员。
(3) 大学校长、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法学和神学的教授,和平研究所和外交策略研究所的主管。
(4) 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包括个人、组织的理事成员。
(5) 现任或前任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成员或任命的顾问。
4. 11个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获奖理由
年份 |
得主 |
国家 |
获 奖 理 由 |
1964 |
美国 |
民权活动家,西方世界首位向我们证明斗争可以通过非暴力方式发起的人。 |
|
1977 |
英国 |
为保护良心犯人权所做的努力。 |
|
1980 |
阿根廷 |
人权领袖,创办非暴力人权组织与统治阿根廷的军政府做斗争 |
|
1983 |
波兰 |
团结工联的创始人,人权活动家。 |
|
1989 |
西藏 |
在解放西藏上斗争和对动用暴力的持续反对。 |
|
1991 |
缅甸 |
为争取民主和人权做出的非暴力抗争。 |
|
1999 |
瑞士 |
该组织在多个大陆上开创性的人道主义工作。 |
|
2004 |
肯尼亚 |
她在可持续发展、民主与和平领域做出的贡献。 |
|
2010 |
中国 |
他长期以非暴力方式在中国争取基本人权。 |
|
2011 |
利比里亚 也门 |
他们为女性安全以及女性全面参与和平建设工作权利所做的非暴力斗争。 |
|
2013 |
国际组织 |
表彰该组织在消除化学武器上所做的大量努力。 注:授奖献词的用语极具针对性,显然是对国际危机的及时回应,包括“最近在叙利亚发生的事件中,化学武器再度被滥用”。 |
5. 2010年得主刘晓波,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新闻稿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已郑重决定,将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刘晓波,以表彰他以非暴力的方式对中国基本人权的保障所做出的不懈奋斗。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一直坚信,人权与和平,二者休戚相关,密不可分。人权乃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在其遗嘱中所希冀的“各国间兄弟情谊”之先决条件。
在过去数十年间,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现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数以亿计的中国民众由此摆脱了贫困。与此同时,中国民众参与政治的范围也得到了拓展。 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地位,必须伴随着与时俱进的责任。当下,中国实际上违反了其所签署的有关公民政治权利的多项国际协议,同时也违反了其国内的有关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而实践层面上,事实证明这些中国公民本应享受的自由被确定剥夺。
20年以来,刘晓波一直是基本人权在中国实践的代言人,他曾参加了1989年的天安门抗议和身为中国人权宣言的《零八宪章》的执笔人——该宪章发表于2008年12月10日,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60周年纪念日。次年,刘晓波便被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之名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并被剥夺政治权利两年。刘先生一直明确表示,此审判既违反了中国宪法,也侵犯了基本人权。
此项旨在确立普世人权的中国实践的运动,得到了海内外众多中国人的支持与响应。纵然身陷刑罚,刘晓波已经成为了方兴未艾的中国人权奋斗的标志与丰碑。
6. 2011年得主莱伊曼·古博薇
2002年,莱伊曼组建了“利比里亚妇女和平运动”。组织地方妇女在鱼市场进行祈祷和歌唱。她组织该国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妇女进行和平祈祷和非暴力抗议活动。
在她领导下,妇女们与总统查尔斯·泰勒举行过会谈,并促使他参加在加纳举行的和平谈判,达成和平协议。
许多妇女身穿象征渴望和平的白衬衫,因此这些女性成为利比里亚一支反对暴力和政府的重要政治力量。而且她们在其它非洲国家的不少和平请愿活动也获得了成功。
(文章来源,基本整理自维基)
2014年7月26日,王衡庚于悉尼
Be the first to comment